? ?購買機油時,我們除了留意機油的粘度外,還需注意“HTHS”的數值。許多車主最容易忽視的就是HTHS了,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HTHS(機油高溫高剪切粘度)。?
什么是HTHS?
HTHS——HTHS英文全稱是High Temperature High Shear,中文為機油的“高溫高剪切粘度”,表示在高溫高剪切條件下的油膜強度。HTHS是表示潤滑油高溫高剪切下黏度穩定性的指標,反映的是潤滑油在高溫高剪切條件下潤滑保持能力。
HTHS正是反映了在活塞和氣缸之間、軸與軸瓦之間的潤滑油的附著能力,與潤滑油中所添加的油性劑或極性劑有關,很多人管它叫油膜強度,通俗的把它理解為油膜強度,也是很形象和準確的。
這個參數表示機油在150℃時高剪切條件下的油膜強度,也就是動力粘度。反映缸套活塞環間潤滑情況以及潤滑油的燃料經濟性。其數值越大,表示機油越稠,強度越高,油膜在高轉速高溫狀態下對發動機運轉零部件的保護作用越好。
?不同車型的發動機對機油的高溫高剪切粘度要求也是不同的。拿德系車來說,普遍要求機油具備高剪切值。關鍵問題是現在市面同樣粘度的機油,其剪切值是不同的:有的高,有的低。我們買機油在選對機油粘度的同時,如何知道其剪切值的高低呢?
先說為什么要重視機油高溫高剪切粘度?
機油是用來潤滑發動機的,這個都懂,但大多數車主認為發動機金屬部件是浸泡在機油里,能得到足夠的保護。可真實的發動機潤滑方式基本是“壓力潤滑”。
所謂壓力潤滑,是指在機油泵的推動下,機油到達發動機內部各處,最終留下薄薄一層粘附在發動機的金屬表面。兩個金屬部件互相摩擦的時候,中間就隔著一層薄薄的機油——這就是“油膜”。
而油膜的強度高低就決定了機油潤滑保護能力的強弱。我們試想一下,金屬表面的油膜如果在劇烈摩擦下,沒多久就被硬生生剝離,剩下金屬和金屬瞬間干摩擦——這就是油膜強度低。反過來說無論怎么反復摩擦,油膜都牢牢掛在金屬表面不走,一直持續提供隔離保護——這就是油膜強度高。
油膜強度用什么表示?
機油的高溫剪切值(HTHS):在150度溫度下,測定機油油膜的抗剪切能力,抗剪切能力越好的,高溫剪切值越高。高溫剪切值低于2.9的稱之為“低剪切”機油;2.9~3.5之間的稱之為“中剪切”機油;高于3.5的稱之為“高剪切”機油。
現在有不少德系車型的發動機存在燒機油的現象,這與使用機油的HTHS有直接關系。因為HTHS就是用來描述活塞環與汽缸內壁摩擦處機油的狀態,燒機油了就是因為HTHS低了,當然了,要排除因為氣門油封等問題所導致的燒機油的情況,那么你就應該去選擇HTHS更高的機油。
通常機油包裝上是不會印有剪切值的,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某款機油的剪切值呢?答案是:看包裝上印刷的機油“級別”、“標準”。
API(美國石油協會)
API體系中,要求機油的高溫剪切值HTHS不低于2.6即可,但上不封頂。無論從早期的SL,還是后來的SM、SN再到如今的SN-PLUS、SP都是如此。也就是說API體系中并沒有對機油高溫剪值的“高、中、低”做出細致的分類描述,顯得比較籠統。
ACEA(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)
在ACEA體系中,對于機油高溫剪切值HTHS的劃分那就細致多了。像A3/B4標準,這是“國五和國五之前”歐系車用油最常見的機油標準,主要集中在5W-40、0W-40這兩個粘度的機油產品。這也是當時德系車使用最普遍的機油標號。A3/B4對高溫剪切值的要求是:不低于3.5——因此是典型的“高剪切機油”。
A5/B5:這個機油標準涵蓋的機油粘度主要有:5W-30、0W-30全都有。A5/B5對高溫剪切值的要求是:在2.9~3.5之間,大約在3.2左右。——因此定義為“中剪切機油”。
國六時代車型低灰分機油的C系列標準
C1/C2:主要集中在5W-30、0W-30這兩個粘度的機油產品。C1/C2對高溫剪切值的要求是:不低于2.9,屬于“中剪切機油”。
C3:這是“國六”德系車最常見的機油標準了,涵蓋的機油粘度特別廣泛:5W-30、0W-30、5W-40、0W-40全都有。C3對高溫剪切值的要求是:不低于3.5——因此是典型的“高剪切機油”。
C5:這個機油標準下就只有一個標號:0W-20。C5對高溫剪切值的要求是:在2.6~2.9之間是“低剪切機油”。
綜合以上,我們在給愛車選擇機油的時候,千萬別以為只要粘度標號對就可以了。同樣的機油標號,油膜強度也未必一樣!一定要根據發動機類型及性能要求來選擇剪切值相符的機油產品。汽車廠家留給車主的《車主手冊》上也會印有準確的機油標號及機油級別標準,要仔細閱讀。